夏天,蚊虫活跃、病原微生物繁殖加快,同时叠加暑期旅游旺季,传染病风险随之上升。此次广东佛山境外输入引起的 “基孔肯雅热”,让大家的目光聚焦到了如何防范旅行健康安全的问题。那么,夏季外出旅行可能存在什么样的风险?在上海,又有什么提前介入的防治方式吗?

前不久,60多岁的曹先生和家人去大连享受滨海风光和美食。回沪三周后,曹先生出现高热,去医院一查,所有与肝功能损害相关的指标都严重超标,被确诊感染了甲肝病毒。而罪魁祸首竟是生吃了一个生蚝。“就有点懵,怎么会得肝炎呢?不敢吃了,以后不敢吃了。”患者曹先生心有余悸。

市卫健委介绍,目前上海急性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生率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从报告病例来看,生食或吃下未煮熟的贝类是主要感染途径,夏季高发。贝类通过滤食海水生存,能将水体中的甲肝病毒浓缩5到15倍并储存在内脏中。同仁医院感染科主任胡建军解释:“甲肝病毒只有一种传播途径,就是病从口入。尤其是贝壳类的这些生物里面,甲肝和戊肝病毒是容易存在的,所以这些食物务必彻底煮熟再吃。”

旅行后患病,近期仁济医院也接到过一例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的急诊案例。患者是一名刚从北欧旅行回来的年轻男子,在当地入乡随俗吃了一块只煎到三分熟的牛排。回沪后立即出现了严重的发热、腹泻。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冯楠查明原因:“北欧在他生病期间,正出现因生牛肉引发的‘金葡菌’感染聚集。他入乡随俗食用的未煮熟牛排正是元凶。”

有些疾病在我国本土没有或已被消除,但国外仍有,比如疟疾每年我国仍有数千例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 此次广东佛山境外输入引起的 “基孔肯雅热”疫情也是如此。

怎么应对出国旅行中的感染风险呢?2017年,华山医院开出了“旅行医学”门诊,每周三上午由感染科专家坐诊。
这次来问诊的仲先生,计划8月初与友人一起,前往肯尼亚观赏动物大迁徙。希望专家给支支招。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王新宇分析风险:“肯尼亚需警惕黄热病、登革热、疟疾等蚊媒疾病。蚊虫叮咬有时难避免,物理防护是基础。”

不同旅行目的地,面临的疾病风险不一样。比如仲先生去的肯尼亚,除了黄热病,登革热、疟疾等潜伏期可达4周。为此,有经验的王新宇教授,为仲先生开出“药物+行为+应急”三重防护处方。他介绍道:“国内可选多西环素预防疟疾,需提前一天开始服用直至归国后28天。随身携带抗疟药,一旦旅途中突发高烧立即服用。物理防蚊是关键。”

除了吃药备药以外,接种疫苗也是必需。正值暑假出境游高峰,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就迎来了疫苗接种高峰。
进入暑期,这里日均接待量近200人次,较平日增长约一倍,其中大部分是计划暑假出游非洲、南美洲的家庭。黄女士和张女士等家长带着孩子,为肯尼亚之行前来接种疫苗。

“黄热疫苗是十天起效的。”工作人员提醒道。黄热病疫苗是预防黄热病最有效的手段,前往疫区必须接种,且部分国家入境强制要求出示“小黄本”国际预防接种证书。据上海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各类疫苗共接种将近3万剂,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98%,其中最热门的黄热病疫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0%。

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上海海关口岸门诊部)副主任周启明强调:“除黄热病疫苗,前往特定地区还建议接种霍乱疫苗,它不仅能预防霍乱,还能降低旅行者腹泻风险。”上海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不断补充库存,确保2周左右的余量。与此同时,仁济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冯楠还建议自备旅行小药箱:“包含消毒包扎用品、感冒药,以及三天量的抗生素以备不时之需。”
事实上,三甲医院开设旅行门诊它不仅是行前专属的健康顾问,提供精准目的地风险咨询开出预防处方,更是守护城市公共卫生的前沿监测哨点。一次专业咨询,既为个人筑起防护屏障,也为城市传染病防控网络注入预警力量。未来,门诊还将加大科普力度,提升大家的旅行健康意识,为旅行者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护好每个人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看看新闻记者: 周文韵,潘窈窈,沈春琛
编辑: 陶余鑫,张予洋
责编: 李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