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中经评论:将更多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

时间:2025-07-12 07:49:00

这是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有了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和操作系统,集齐船舶工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全面建成运营第一座中国空间站“天宫”……“十四五”时期,我国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创新实力持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硬核”产品层出不穷。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十四五”时期,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此背景下,创新成绩斐然,现象级科技成果竞相涌现,殊为不易。这既充分彰显了我国的创新能力,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这些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日积月累后的集中爆发。从制度体系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明显,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全社会崇尚创新、包容试错的氛围日益浓厚。从人才储备看,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居全球首位,工程师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这为各种奇思妙想和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基础。从市场环境看,统一的大市场、畅通的双循环,让要素资源自由流动,任何有价值的创新都可以超越地域限制,吸引全国乃至全球资源。

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的种子处处萌发。看区域,各地共下“一盘棋”,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奋勇争先、积极作为;看行业,从农林牧渔到教育文化医疗,多领域科技创新结出累累硕果。看创新主体,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各展所长、互为补充,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

随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创新生态蓬勃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孵化器”。5G、高铁、核电、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世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持续提升,发展新动能越发澎湃。

创新不是一地一域之事。当今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人类比以往更需要智慧碰撞与资源优化配置。中国的科技创新并非独善其身,而是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机遇。新能源汽车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智慧农业技术帮助埃及应对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挑战,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技术被沙特阿美公司旗舰数据中心引入……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科技创新之花在五洲四海结出硕果。

创新是永远找差距、攀高峰的过程。当前,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仍存在堵点卡点。比如,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高质量科技供给仍然不足等。这需要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动科技开放合作,从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每一个拼搏的你我,不仅是创新的见证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要将创新基因融入发展血脉,促使未来的中国继续在“新”潮中破浪前行。(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