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市县联动·富矿精开丨“钛”给力了!遵义钛,链未来!

时间:2025-08-22 16:33:00

近年来,遵义深入推进“富矿精开”战略,依托遵钛集团在海绵钛领域积累的品牌、技术和质量优势,积极发展产业链下游企业,着力培育从“钛冶炼→钛熔炼→钛锻造→钛制品”的完整产业链,持续推动钛及钛加工产业向集群化、链条化方向迈进,为地方工业经济注入强劲动力。

技术创新驱动降本增效

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马云才 摄)

在桐梓县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还原蒸馏车间内,精四氯化钛与金属镁在高温炉中发生反应,经过还原蒸馏过程,最终得到海绵钛坨和副产品氯化镁。这些钛坨经过后续的切割、破碎和精心筛选,便成为工业基础材料——海绵钛产品。而关键的节能环节在于:反应产生的氯化镁会被及时输送回电解车间,通过电解重新生成金属镁和氯气,实现镁、氯元素的闭路循环与热量综合利用。

“我们海绵钛生产主要分为氯化、还原蒸馏、镁电解三大工序。”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发展中心主任李金泽介绍道,“其中实现的镁氯闭路循环,是节能降耗的关键。这一循环体系可以有效节能、减排,并显著节约生产成本。目前,每吨海绵钛的生产成本相较以往降低了约7000元。”


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马云才 摄)

作为遵钛集团的核心子公司,遵义钛业目前已具备年产海绵钛2.4万吨、金属镁1万吨、四氯化钛4.5万吨的规模。然而,过去的产业发展曾受限于技术瓶颈。“还原蒸馏”工序因早期设备小型化,长期面临效率和品质提升的难题。对此,公司自主研发出12吨/炉倒U型还原蒸馏联合工艺及设备,成功实现了跨越。

“现在我们采用12吨大炉型生产海绵钛,产品合格率能从以前小炉型的93%提升至98%以上,优质品率也从过去的30%大幅提高到60%以上。”李金泽主任补充的这一数据,标志着该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产业链增值迈向高端应用

拥有了高质量的基础原料,如何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遵义钛产业发展的下一个焦点。遵钛集团通过布局和发展下游深加工子公司,成功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

遵义播宇钛材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正在进行钛锭抛光(马云才 摄)

在红花岗区遵义播宇钛材有限责任公司车间里,来自遵义钛业的海绵钛原料与特定合金元素混合,经过混料、压制成电极、焊接成型等步骤,最后被送入大型真空自耗炉中进行熔炼,最终锻造出重达数吨的钛锭。

“播宇公司现有的主体设备包括5000吨油压机、等离子真空焊箱及德国LD真空自耗炉。”公司生产部主任罗时涛介绍,“我们的主要产品是纯钛锭及钛合金锭,目前日产能大约在3吨左右。”

遵义播宇钛材有限责任公司,工人正在将海绵钛原料与特定合金元素混合(马云才 摄)

作为遵钛集团下属的深加工企业,播宇钛材专注于生产钛锭、钛板、钛管、钛丝等钛材及合金产品,使遵义自产的海绵钛实现了就地转化和价值跃升。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已成功自主研发多种牌号的钛合金铸锭。

更值得一提的是,其产品应用领域不断向高端拓展。“我们的播宇钛材已经取得了商飞公司(即我们平常所说的大飞机项目)的认证。”遵钛集团副总经理、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戟表示,未来国产大飞机的制造中,也会看到遵钛产品的身影。

创新赋能与产能扩张

支撑高端制造能力的,是持续的设备投入和技术创新。播宇钛材配备了多台高精尖设备,并注重研发。今年1月,公司一项名为“一种自动放料装置”的专利获得授权,该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倾斜料箱投料带来的效率低和安全隐患问题。

“依托遵钛集团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支持,我们通过自身努力,能够精准控制钛锭帽口和元素成分,使成材率达到97%以上。”公司技术部主任杨超对未来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计划新增一台10吨的大型真空自耗炉,预计投产后年产能将实现三倍增长,达到3000吨以上。”

从基础的海绵钛原料,到应用于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医疗科技的高端钛材,再到积极布局如手机等3C产品的民用市场,遵义的钛产业链正在不断深化与拓宽。


统筹策划:李培松

记者:马云才 张驰 桐梓融媒 令狐程邻

编辑: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