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
由马彦伟、李贝夫妇创作的
非虚构小说
《致良田:我在阿拉善种地》
登上《人民文学》2025年第五期
↓↓↓

这篇非虚构作品
《致良田:我在阿拉善种地》
用一万多字讲述了
马彦伟、李贝夫妇二十年来扎根大漠
改善阿拉善生态环境
探索沙漠经济价值的亲身经历
《人民文学》编辑这样评价:
作品忠实地记录了
新一代生态农业倡导者
让人振奋的科学理念与实践

硕士、沙漠、种地
这三个词无论怎么排列组合
看起来都有些格格不入
但它们却在马彦伟身上
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01
初见:阿拉善带着异域风情的美

2004年
马彦伟还是一名
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
他经常参加环保组织举办的活动
5月8日,他在翻阅邮箱时
发现一封邮件
阿拉善正在招募有生态学背景的志愿者
那是马彦伟第一次知道
在遥远的内蒙古
有一个名叫阿拉善的地方
“阿拉善这三个字
有一种异域风情的美”
带着对远方的向往
他发出了简历,三个小时后
他正式成为
阿拉善SEE协会的一名志愿者
(一家以保护生态为目标的社会团体
下称“SEE”)

出发前他搜了搜阿拉善
在脑海里完成了对阿拉善的初步建构
——那是一个很荒凉的地方
但下车后的他大为震撼
这里的沙漠黄得纯粹
沙丘连绵不绝,曲线、弧度浑然天成
天空蓝得纯净,完全没有一丝杂质
“风里都带着自由”

“那是改变我认知的一个月
以前提到沙漠我会觉得是荒无人烟
没有生命力的
但实际上这里有六七百种植物
还有丰富的野生动物
人也特别友善”

毕业后
带着对自由的向往
马彦伟正式进入公益组织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工作
马彦伟的主要工作
就是帮助村民尝试产业转型
包括试种小米、发展节水农业等
这也在他的心里
埋下了发展生态农业的种子
02
重逢:我为什么在阿拉善种地?
“农业这事儿不喜欢做不成”
如何用更实用的方式把事情做好
持续地做下去
这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
从梭梭林的保护到推广节水农业
从荒漠化治理到生物多样性
马彦伟和阿拉善的关系越来越近
甚至将东北户口迁到了阿拉善
从此定居于此
随着他从执行者变成管理者
待在田间地头的时间越来越少
离土地反而越来越远
他开始怀念
土地带来的最原始的愉悦感和亲近感

20多岁时,他曾梦想40岁以后
能拥有一个自己的农场
当找到一条既可以实现自己的农场梦
又可以探索一个
缓解阿拉善荒漠化问题的方案时
他决定辞职,回归土地
做一名生态农人

2015年
他在阿拉善有了自己的生态农场
农场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
土质算不上好,40%的土是沙土
用手捧起来会从指缝漏下去
剩下的土地是板结的,有机质含量很低

在马彦伟看来
阿拉善的土地
虽然不像黑土地那么肥沃
但也有独特的魅力
——充足的阳光、昼夜的温差
赋予作物良好的品质
干旱的气候减少了病虫灾害
传统的牧业带来了高品质的牛羊粪
生态农业得以在这片土地生根发芽
他给农场起了个名字——致良田
灵感来自王阳明的“致良知”
“致”是实现的意思
他希望把阿拉善现有的
不太好的耕地、农田变成更好的土地

03
扎根:是农场,更是实验室
种地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即使有扎实的项目经历
很多事还是要从头学起
从灌溉方式到作物的选择
马彦伟和他的伙伴们一点点探索
7年下来
40亩试验田变成了260亩耕地
作物的产量也从刚开始的
200多斤提高到了300斤
“进展并不算快,但我已经很知足了”

种田的过程马彦伟始终表现得很“佛系”
他在选择作物的时候
并不会一味追求高产
而是更关注质量和环境的可持续
比如种小米而不是玉米
这种选择能节约30%-40%的用水量
比如用滴灌代替漫灌
则能减少60%的用水量
“最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
土质疏松了不少
土壤有机质含量也提高了
还有不少当地人接受了我们的做法”
当前,马彦伟
已经和10余户农牧民达成了合作
带动农牧民每年增收1万多元
累计改变800多亩耕地的种植方式

“沙漠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沙漠化”
在马彦伟看来
很多人觉得沙漠可怕
是因为把沙漠和沙漠化搞混了
沙漠是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
有自己的规律和价值
而沙漠化则是生态破坏造成的
土地退化的过程
导致原本不是沙漠的地方变成了沙漠
“要治理的永远都是沙漠化,而不是沙漠”

环保纪实节目《一路前行》去到农场拍摄↑
心里有良田的人,就能种出良田
阿拉善的沙漠里
在马彦伟的带动下
越来越多阿拉善农人加入生态农业种植
也有越来越多人带着孩子
来到马彦伟的沙漠良田体验新农业
为什么年轻人选择沙漠?
或许答案藏在马彦伟的一句话里:
“城市把人的价值压缩成一张Excel表
但在这里
你能看到自己双手创造的真实”

沙漠的生活条件艰苦
但“慢”与“真”成了稀缺的解药
种菜、固沙、改良土壤
这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事
反而让人重新感知生命的分量
当城市用效率衡量一切
沙漠却教会人们:有些事急不得
比如等待一棵树长大
比如修复一片土地的伤痕
尽管这份力量
在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
面前微不足道
但就像下雨天
不正是雨滴融入大海的滴滴点点
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来源:奔腾融媒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