惹巴拉古寨的土家姑娘唱着迎客歌迎接远方客人。
——龙山县第十届舍巴日系列评论之三
□苗瑞祥
日前,在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活动现场,龙山县用一场原汁原味的“舍巴日”庆典,向来自中部六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保护工作者、专家展现着土家族苗族文化的鲜活生命力。
从土家织锦的经纬交错到梯玛歌的古老吟唱,从惹巴拉景区的篝火狂欢到国家级非遗工坊的现代转型,湘西正在文化生态保护的大道上,构建起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共生的创新范式,为新时代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了“湘西样本”。
推动非遗转化,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湘西加力实施“生态文化旅游兴县”,抢占武陵山区文化制高点,逐步形成了领导有力、齐抓共管的非遗保护格局。比如,龙山以“非遗+科技”“非遗+产业”为路径,以非遗魅力赋能乡村新经济;“锦西兰”土家织锦、刘大姐霉豆腐产品被湖南省商务厅列入“湖南老字号”;“叶氏”土家织锦成为湘西州首个“中华老字号”品牌……湘西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推动非遗从“保护”向“价值转化”升级,让非遗成为湘西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土家族哭嫁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激发内生动力,涌流文化活水。湘西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浓郁,自然风光神奇秀丽。在这里,梦是土家古寨的炊烟,诗是秦简墨迹的沉吟,画是红色热土的壮烈。而非遗,重在活态传承。湘西以非遗为纽带,将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紧密相连。在武陵山区(湘西)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示活动中可以观察到,湘西正持续推动非遗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通过培训、展演等方式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节庆+展演+文旅”的传播矩阵,持续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非遗进景区、进学校、进传统村落,在湘西人民心底种下生态保护的种子,让文化传承活水不断,生生不息。
文化生态保护不是“束之高阁”的孤芳自赏,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鲜活传承;不是或保护或发展的单向选择,而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奔赴。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启幕,也让人们对湖南文化生态保护的“期待值”再度拉满。当非遗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当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黄金纽带”,三湘大地正以创新智慧,书写文化生态保护的湖湘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