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多样化服务为老年人幸福“加码”

时间:2025-07-03 08:12:00

北惯镇敬老院内,医护人员询问老人身体状况。受访者供图

截至2024年底,阳江市阳东区60岁及以上人口达9.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18.9%。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近年来阳东区通过系统化布局、多元化供给,创新“12345”工作模式,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立体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全区养老机构形成了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民营的多元发展格局。同时,通过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动员多方力量、丰富服务内容,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切实擦亮“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幸福底色。

●南方日报记者 黄林 通讯员 蔡青桦

启动改革试点

引进社会专业养老机构

为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近年来阳东明确了改革思路:畅通多元主体的参与渠道,整合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合力打造布局合理、普惠可及、持续发展的阳东特色养老服务体系。

在此基础上,阳东坚持双轮驱动: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促进养老服务多元协同;实行“政府兜底+市场运作+社会协同+家庭尽责”机制,激发养老事业发展活力,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具体实施层面上,该区积极实施养老机构布局优化、管理优化、运营优化“三优化”工程。研究制定敬老院整合撤并“4+1+1”方案,将全区11家敬老院整合优化为6家;针对乡镇敬老院建设服务标准不一、管理体制不顺问题,由区民政局按照“集中管理、分户核算”的原则对4个区域性敬老院实行区级直管,区卫生健康局则持有城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资产所有权;实施养老机构“公建国营”改革,引进区属国企扬东资产经营公司运营4家敬老院及医养中心等。

值得一提的是,阳东启动了全市首个敬老院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试点,引进社会专业养老机构对北惯敬老院进行升级运营。

经过前期沟通洽谈,北惯敬老院的运营方现为阳江市康元养老服务有限公司阳东北惯分公司。运营方持有经营管理权,为政府特困供养人员按养老服务的标准提供服务,在满足本域内特困供养人员入住需求外,剩余床位针对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包括养老、拖老、医疗康复、介入护理等优质服务。

根据公建民营经营合作协议,由运营方按协议投资完善院内设施。当前,全院道路已经实现硬底化,空地绿化率达70%以上,打造了A、B两栋超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两层老人公寓楼,并新增养护床位、活动室、功能室等。

升级后,院内现有医护人员12名,护理员13名,其他管理、后勤、社工人员均配备齐全。院内提供24小时的娱乐设施和各类活动中心供老人休闲娱乐。此外,积极推进科技赋能养老,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含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及老人身体功能体验室),24小时实时监测老人身体体征,及时、有效地为老人提供相应服务。

为营造良好的尊老、敬老、爱老的社区氛围,敬老院除日常照料护理工作外,还持续开展老年关爱活动,每逢节日都组织各类主题活动,如携手阳东区餐饮行业协会、阳东区创业青年促进会等社会组织开展义演、义剪等活动。运营方计划五年内将北惯敬老院打造成为一家以北惯镇为中心、辐射周边镇的片区式智慧型公建民营养老服务机构,为全区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样本。

此外,该区还积极引导扶持民营企业参与养老服务,共培育发展“民建民营”养老机构6家,其中阳东区江华颐养院获评广东省四星级养老机构。

实施专项行动

做好五个方面保障

除优化养老机构,阳东还以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社区养老服务升级等四个专项行动为重要抓手,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

居家适老化改造方面,近年来,该区持续推进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并将适老化改造纳入2024年全区十件民生实事之一,近几年共投入超225万元完成1300余户改造。

社区养老服务升级专项行动方面,投入约560万元完成全区11个镇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居家上门等服务。同时,积极推进“长者饭堂”建设,全区已建成长者饭堂11个,覆盖7个镇,累计服务老年人超过1.6万人次。

公办机构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方面,投入1600余万元对全区敬老院软硬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增加基本康复护理、基本医疗护理、基本文化娱乐、精神慰藉、临终关怀等人性化服务供给。与此同时,争取上级福彩公益金约500万元,于2024年5月建成启用占地800平方米、床位27张的红丰镇医养结合服务中心,重点服务照护辖区失能老年人。

与此同时,一体谋划推进城区医养综合服务机构项目,探索融入“国企+社会资本”“中医+药房+养老”模式,大力引导区属国企参与建设东平镇海洋康养、大沟镇“海洋休闲+医养结合”、大八镇温泉康养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积极运用市场逻辑和社会力量开发一批老年旅游路线,有效承接区外老年人异地康养需求。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为做好养老服务保障,阳东区深入构建“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从组织、监管、用地、人才、信息五个方面为养老事业提供坚实保障。

做实组织保障,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每年从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不少于55%的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做实监管保障,建立区民政局牵头的养老服务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全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特殊困难老年人保、床位入住率、经费投入、收费标准、工作人员待遇、养老服务质量等内容进行指导监管,委托第三方机构定期对运营方的设施、服务、财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做实用地保障,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机制,支持盘活闲置公共资产改建养老服务设施,有效提升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供应精准度和水平。

做实人才保障,探索将镇“双百工程”社工站布设到区域性敬老院,引导设立组团式养老服务队伍,推进“家庭医生+社工+志愿者+村(社区)干部+网格员”等不同组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拓宽院校培养与机构培训相结合的养老人才培养路径,加强对机构负责人、医疗护理员、养老护理员、健康照护师等的培训,当前已累计培训养老服务人员320多人次。

做实信息保障,依托“粤众扶”信息系统,力争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涵盖区、镇、村三级的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试点建设任务,依托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赋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