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德淇
(作者孔德淇,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修旧如新”变“修后即坏”?5月19日傍晚,安徽凤阳县鼓楼上的瓦片发生大面积脱落,现场视频显示,鼓楼最高层斜坡上的瓦片不断往下掉,目击者称持续一两分钟,现场烟尘弥漫。5月20日上午,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发布通报,鼓楼楼宇顶部东侧瓦片部分脱落,无人员伤亡。通报还显示,2023年9月,鼓楼楼宇维修项目进场施工,2024年3月竣工验收。也就是说,此次瓦片脱落事故距竣工验收仅过去一年多。
凤阳明中都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八年,是朱元璋营建中都城的核心建筑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既承载着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此次鼓楼瓦片大面积脱落,着实令人揪心。尽管官方通报无人员伤亡,主体结构未受影响,但散落的瓦片,不仅是建筑材料的坠落,更是人们对文物保护信任的震颤。
公众的质疑不无道理,为何斥巨资修缮的古建,不到一年便出现问题?根据通报,2017年以来,鼓楼楼宇就已零星出现屋顶部分瓦片脱落、檐板损毁等情况。2023年2月,因损毁情况加重,存在安全隐患,当地启动鼓楼楼宇维修项目,中标金额为341.21万元。花费如此之多的资金进行修缮,却未能保障鼓楼在短期内的安全稳定,这不得不让人对维修工程的质量产生怀疑。即便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鼓楼由台基和楼宇两部分组成,台基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宇部分是 1995 年建设的现代建筑,不属于文物本体”,但无论建筑性质如何界定,刚完成修缮就出现事故,都暴露出工程管理的失职,相关责任方理应被问责。
目前,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但从过往类似事件及一些专家的初步推测来看,可能存在多方面因素。从施工角度讲,或涉及施工工艺与材料使用不当问题。比如修缮时固定瓦片的泥浆未掺足麻刀等传统防裂材料,导致雨天易松动;重建时采用仿古混凝土框架与木质飞檐结合,钢筋现浇的方式与传统工艺差异大,热胀冷缩易使木质构件与混凝土连接部位开裂,进而影响瓦片固定。从维护角度看,可能存在维护保养不到位的情况。传统灰背层需每10年检修,琉璃瓦屋面需每5年全面检修,但该鼓楼可能未严格按此标准执行,最近一次大修是在2018年,老化的粘结层等问题可能未及时处理。此外,建筑老化、环境因素、周边施工影响等,也可能是导致瓦片脱落的原因。
事实上,类似古建筑修缮后短期内出现损坏的情况并非个例,暴露出部分文物修缮项目在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存在漏洞。如何在“保原貌”与“保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文物工作者的专业智慧与责任担当。这就要求在修缮过程中,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专业的精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
此次凤阳鼓楼瓦片脱落事件,不仅是对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警示,也为全国范围内的古建筑修缮工程敲响了警钟。文物保护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方面,应建立全流程监管机制,从方案审批到材料检验、施工验收均需严格把控,避免“保护性破坏”。另一方面,要摆脱被动保护模式,建立定期检测、预防性维护的长效机制。还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修缮工程质量进行独立验收,确保每一项文物修复工程都能经得起时间检验。
期待凤阳相关部门能尽快查明事故原因,给公众一个交代。更重要的是,以此为契机,反思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不足,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唯有让每一片瓦都承载历史质感,让每一处修缮都经得起“岁月推敲”,才能真正守住文化根脉,让古建筑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