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千年非遗剪纸艺术正以创新姿态融入当代社会,被赋予崭新的时代使命。剪刀与红纸的交会,不仅延续着玲珑剔透的传统纹样,更剪出了一条跨越代际、多元共融的文化治理新路径。近年来,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的推动下,“纸上生花·剪映中阳”非遗传承项目凭借三维服务体系,成功推动剪纸艺术从博物馆展柜、书本名录走向街头巷尾,深度融入社区肌理与百姓日常。
从“高认知低参与”到系统性破题
中阳剪纸早在2006年便跻身首批国家级非遗,更在2009年随中国剪纸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然而璀璨光环之下,传承危机仍未解除。数据显示,剪纸传承主力仍集中于50~70岁人群,青年群体参与度显著偏低。虽有超六成居民知晓其非遗身份,却仅有13.25%真正理解技艺内核,更多人始终“未曾动过剪刀”。这一“高认知低参与”的局面,清晰折射出传统技艺与当代生活之间的鸿沟,也催生了项目团队以“三维服务体系”作出系统性回应。
“代际融合+社区激活”的双轨策略
项目以“青少年—老年—大众”作为三类目标群体展开精准施策。在青少年层面,依托9所中小学设立标准化第二课堂,由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授课,构建从“小学启蒙”至“高中创新”的阶梯课程,并遴选“少年传习员”反向走进社区传授技艺。对老年人群体,则推出“技艺+情感”双轨课程,借助“时光记忆”活动实现“故事—剪纸—数字转化”全流程存续。面向大众,项目以“10分钟街边快剪”“微展览”等高互动形式深入社区广场,真正实现剪纸的零门槛、日常化传播。
从剪纸到剪“潮”,多元共振激活文化生态
创新成为剪纸重回当代生活的关键。在2025年中阳县“村T”舞台上,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崔春梅的剪纸服饰秀引发轰动——以传统技法裁剪现代时装,让非遗与时尚展开跨时空对话。这不仅是一场展演,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提振。项目还整合文明实践中心、教育局、融媒体、老年大学等多方资源,形成“党委领导、协会运作、志愿参与、群众受益”的新模式。抖音话题“我在街边剪非遗”播放量破百万,剪纸被纳入中小学学分体系,老年大学设立常设班级,多元共振有效激活了地方文化生态。
2025年7月25日,由中阳县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协办、升辉社区文明实践站承办的“纸上生花·剪映中阳”非遗体验活动成功举办。30余名居民在传承人崔春梅的指导下,系统学习剪纸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及实操技艺,创作出多幅生动作品。活动显著提升了居民对本土非遗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了社区文化凝聚力。此后,钢城社区也成功开展同一活动,进一步扩大剪纸文化的基层影响力,彰显该模式在不同社区的适用性与推广价值。
中阳剪纸剪开的不仅是一张红纸,更是一条文化治理的新路径,一个非遗活化的县域实践典范。它以一把剪刀联动三代人群,以一张红纸黏合社区单元,让传统纹样成为沟通古今、衔接城乡、融合代际的文化枢纽。这场发生于吕梁山区中阳县的实践,正悄然为中国非遗传承提供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范式——那不是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一场始终生长在民间、洋溢于街角、流淌于时代的文化生命律动。
文 / 李东臻 通讯员 马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