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补上大模型产业软硬短板

时间:2025-07-05 06:52:00

据报道,我国目前已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上线提供服务。大模型备案数量激增,表明我国大模型研发能力的突破,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迈入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多年来,我国大模型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与应用场景快速增长,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竞争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超290亿元,预计2026年将突破700亿元。我国已累计发布大模型数量超过300个,其中参数规模超过10亿的国产大模型达到100多个,涵盖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与大模型相关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4500家,涌现出科大讯飞、百度、阿里云等头部企业。大模型广泛用于金融、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提高了居民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了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2023年7月份,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2024年1月份,工信部等部门出台《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2024年5月份,中央网信办等部门印发《信息化标准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一系列政策在推动大模型技术研发、场景打造、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行业标准规范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与促进作用。

应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大模型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短板。软件方面,大模型底层架构技术自主性有待增强;硬件方面,国产替代芯片在性能、可能性等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数据方面,数据获取便利性、质量可靠性、使用安全性等方面存在瓶颈;要素方面,存在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资金投入不够等问题。未来,要从产业、企业、消费者等层面针对性发力。

产业政策层面,完善全国算力网络规划布局,统筹建设智算中心和超算中心,构建国家级算力智能调度体系,推动构建布局合理、供给充足、高效共享的算力基础设施网络。完善数据分类分级确权授权使用的标准体系,推进数据要素交换,强化数据的合规使用和监管。针对人工智能芯片、底层架构技术研发等关键环节,开展联合攻关;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等。

企业层面,加强大模型产业的头部企业与中下游企业的协同联动,支持大模型头部企业开放大模型算法框架、共性技术和数据资源,带动大模型产业协同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和企业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围绕大模型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开展研发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鼓励企业围绕大模型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制定相关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修订。

消费者层面,加大对大模型的宣传和推广,持续降低技术使用门槛,让消费者知道大模型、认识大模型,并能更好地运用大模型;开发创造更多的面向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大模型应用场景,提升供需匹配度,更好赋能消费者工作学习。(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廉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