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高波动、低利率时代,机构共议多元化挖掘收益

时间:2025-08-28 14:10: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霜

8月16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25资产管理年会”在上海浦东隆重举办。下午分论坛的圆桌由浦银理财副总经理张文桥主持,来自摩根资产管理、招银理财、财通资管、友山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浦银安盛基金和博时基金等多位资管行业的业务专家围绕“探索大类资产多元配置之路”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会上,嘉宾讨论了关于低利率环境下的资产配置策略、股债市场走势、黄金与美元资产前景等热点话题,为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宝贵思路,不仅反映了资管行业对当前市场的深度思考,更展现了专业投资者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对之道。

低利率重塑配置逻辑

去年9月至今的政策变化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财通资管权益投资总监李响在讨论中指出,低利率环境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行为模式。“自去年‘9.24’行情启动以来,政策端对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持续加码,提振股市已成为本轮‘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自去年以来,整体资产配置的大环境及表现优异的产品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对于当前资产配置的逻辑,李响分析称,过去两年,利率持续下行,投资者风险偏好一直往下走,到今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维持在1.6%-1.9%区间震荡。低利率的环境也吸引了资产配置流向高股息资产,红利资产的表现更多体现“资产荒”之下资金对稳定回报的需求。

浦银安盛基金固定收益部副总监曹治国则强调了政策层面的支撑。他认为,信心和资金支撑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去年“9.24”以后,随着国家队、社保、养老资金的持续入市,给中国的资本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也带来了长期资金。

此外,资本市场也迎来了增量资金。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迎来了过去十多年来的第一次转向,此后的会议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被不断巩固,给长期投资带来了增量资金。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体系化投资研究负责人兼基金经理王橹舟从偏量化视角,围绕低利率环境下资产配置策略展开分析。他认为,股市的高景气高波动资产可能会维持强势,可从趋势和性价比两大角度去配置;债市策略的主导逻辑已从“收益驱动”转向了“组合优化”驱动,债券可作为权益资产的低相关资产,平抑组合波动,提升组合夏普比率。

资产荒背景下,收益挖掘走向多元化

在收益率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资产荒"已成为资管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摩根资产管理中国总经理助理兼债券投资总监张一格提出了"向内要收益"和"向外要收益"的双重策略,这反映了行业在困境中的创新求变。

就债券投资争取收益而言,他认为,除了从信用利差、久期等传统方式争取收益外,还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今年人工智能(AI)热潮下,市场已有多家机构尝试借助AI等方式辅助债券投资,力争超额收益。

“向外要收益方面,主要体现为‘固收+’、‘债券+’中‘+’的部分。”张一格指出,在“+”的资产配置中,此前看好可转债的投资机会,但近期随着可转债持续上涨,其整体估值呈现出较高水平。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可转债面临较大幅度的下跌,因为当前权益市场仍保持相对火热的状态。

"向外要收益"主要涉及相对比较边缘的方向,张一格举例道,现券结合衍生品的交易,包括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这些方向可以争取为债券产品增厚收益。

招银理财多资产投资部总经理兼FOF投资部总经理袁尧认为,2025年是多资产、多策略在银行理财端配置的元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是个很大的坎,因为票息不足以覆盖债市波动。回看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跌破2%后,债券和股票的投资比例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于固收投资面临“如何提升收益”的问题,曹治国认为:“短端和中长端需要有比较明显的分化和定位:短端回归票息本源,依托央行“保持流动性充裕”的宽松取向,深耕信用利差,用确定性较高的票息构筑安全垫;在中长端,传统上基本面、资金面、技术面、情绪面的分析框架被逐渐打破,可以引入AI量化模型和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辅以MACD、KDJ等技术指标,用纪律化的信号捕捉利率方向,开展对冲交易或顺势交易,以弥补主观判断的盲区”。

王橹舟指出,下半年可关注两大资产配置主线,一个是弱美元环境强风险偏好的新兴市场权益类资产,比如港股;其次是弱美元环境下的弱风险偏好资产,比如黄金、中短期美债。

权益市场,结构分化中寻找机会

权益市场在当前环境下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科技与制造板块成为关注焦点,但投资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

李响认为,上半年红利资产、科技创新类资产都有比较好的表现,红利资产的表现更多体现“资产荒”之下资金对稳定回报的需求。站在当前时点,要拥抱AI浪潮,以价值的眼光寻找优质龙头公司。

“除了红利资产之外,科技创新类资产也有比较好的表现”,李响指出,海外利率下行的预期和国内、国际双宽松流动性环境,对创新类企业是比较友好的。同时,海外市场的巨大科技浪潮,也催生了科技、先进制造、医药、消费等领域的良好表现。

同时,李响建议,要回避一些短期过热、价格高估的公司和板块,逆向寻找投资机会。比如说周期相关领域的机会,在中国以“反内卷”为代表的政策支持下,部分供给过剩的中游制造行业会体现价值回归,特别是阿尔法强的龙头企业会率先走出来。

袁尧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高分红率的公司在未来半年、一年的整体收益表现虽然不会那么亮眼,但是确定性会比较高。

他表示,以沪深300为例,去年三季度已经出现了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分红率倒挂的现象,今年倒挂将进一步拉开。股和债之间的变化是大的趋势,高分红类的公司差值拉得更大。高分红率的公司属于胜率大、弹性适中的资产,在资产配置组合里面一般占据较大权重。

对于股市后市行情和策略,王橹舟认为当前股市一方面市场风险偏好修复、整体偏强运行,但另一方面基本面的压制使得区间震荡的格局暂未能改变;总体趋势向好,但阶段性回调与板块轮动将成为常态。行情上攻更多由资金与政策预期驱动,而其持续性则取决于企业业绩的兑现程度和总需求的改善情况。

黄金与美元,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的平衡

黄金和美元作为全球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在当前环境下呈现出复杂的动态特征,需要投资者平衡长期趋势与短期波动。

黄金资产成为本次讨论的焦点话题。张一格认为,尽管黄金价格已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多项长期因素持续驱动其价值。一方面,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正逐步弱化,虽然这一过程可能比较漫长。另一方面,各国央行对黄金的配置行为,将构成黄金资产中长期的支撑力量。在这两种因素下,从长期视角来看,黄金在资产配置中仍属值得持续关注的品类。

友山基金联席首席投资官许永斌许永斌认为,近年来,“固收+美元”和“”固收+黄金”策略备受市场追捧,为投资者带来了可观收益。但随着美元回落、黄金价格处于高位,投资者开始关注美元理财和黄金投资的未来走势,以及资金退出后的承接产品选择。

发言中,许永斌分析到,“固收+美元”策略的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久期风险、外汇风险以及期限风险。其中,外汇风险尤为突出。当前固收市场呈现出“熊陡”特征,1-3年期的短期债券波动较小,而5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债券利率快速上行,且期限越长上行幅度越大,收益率曲线呈现陡峭化趋势。

因此,“在考虑‘固收+美元’策略时,‘+’的部分是外汇敞口,而美元资金后续投向何处同样需要审慎考量。”他强调。而对于黄金投资,他指出过去五年推动金价上涨的核心因素是各国央行储备资产的调整。全球黄金总市值约15-18万亿美元,这个规模足以成为重要的资产配置载体。

美元资产方面,嘉宾们态度趋于谨慎。张一格指出,目前银行美元理财与人民币理财的收益正呈现收敛态势。关于“+黄金资产”,最大的顾虑是黄金已连续上涨三年,当前价格处于高位。尽管长期来看具备向好基础,但短期内难以期待其持续上涨。针对这一情况,需结合客户类型差异化分析。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